銘記歷史|三代從軍,一個紅色家庭的信仰傳承與熱血報國路
開欄語
八十年光陰流轉,烽火歲月已沉淀為民族記憶的基石。當歷史的硝煙散盡,那些用生命鑄就家國長城的身影從未遠去——他們是戰壕中挺立的抗戰老兵,是民間奔走搜集血淚證言的尋訪者,是薪火相傳的英烈后代,是用聲音喚醒記憶的故事講述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開啟這方精神園地,讓褶皺照片里的青春、戰地日記中的吶喊、代代相傳的家族記憶重獲新生。
這些故事不只是歷史的回響,更是照亮未來的火把。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份穿越時空的堅韌與信仰,因為記住他們,就是記住我們是誰;傳承這段歷史,就是傳承一個民族永不彎曲的脊梁。
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長河中,紅色基因始終如星火閃耀。近日,記者走進一個紅色家庭——三代19人從軍報國,用跨越世紀的堅守,詮釋著“忠黨愛國”的家風傳承。這個家庭的故事,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縮影,更是一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
三代從軍路 紅色家風的具象傳承與精神賡續
走進市南區花蓮路上的干休所,記者見到了軍休干部李青,雖已蒼白了頭發,但是精神矍鑠,很是干練。1951年出生的她如今已從海軍青島療養院的醫師崗位上退休。她的家中收拾得十分整潔利落,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張張精神抖擻的軍裝照和書架上一本本軍事書籍,承載著崢嶸歲月的印記。她拿出泛黃的舊照片和一些手寫信,向記者講述了父輩槍林彈雨的戎馬生涯。
李青和王進軍是一對軍侶,她的愛人王進軍出生于1949年,曾參加過唐山大地震的搶險救援、引黃濟青工程、國慶大閱兵、老山參戰等。他們的父母也都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伉儷。李青告訴記者,她對于父親的記憶很少,父親犧牲在工作崗位,那時候她還很小,對父親的記憶很模糊。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父親的通訊員王叔叔,這才有機會得以重溫那段塵封的歷史。王叔叔得知她們父女的關系后多次給她寫信,幫她回憶父親的英勇經歷。王叔叔的信被她妥善保存著,密密麻麻的字跡她讀了一遍又一遍。
“這可是我們家的傳家寶,當年是公公的一個戰友從外地過來送給他的,公公非常珍惜。后來就把自己的軍功章和各個時期的獎章,一件件包好,放在這個缸子里。公公退休的時候把它送給了我的愛人,并囑咐他收藏好。愛人退休的時候又把它送給了我的兒子。”李青拿出一個搪瓷杯告訴記者,這是他們家的傳家寶,看起來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杯子卻是一種紅色精神的傳承。傳到兒子手中后,兒子把獎章收起來拿著這個杯子來喝水,很多人發現他辦公室里有這個杯子,都勸他,“換一個新的吧,現在什么樣的杯子沒有,換了吧。”他卻搖搖頭,說,“這是我爺爺留給我的傳家寶,我不會換的。”李青說,兒子就一直堅持用此杯喝水,以后還要傳給自己的兒子,家中的孩子們也相繼走入軍營建功立業。
公婆的抗戰救護經歷 烽火歲月里的戰地守護者
李青的公公王術業1917年出生于陜西子長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5年,年僅18歲的他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經歷了直羅鎮戰役等血與火的考驗。當全面抗戰的烽火燃起,他隨八路軍115師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
王術業作為部隊的看護長(相當于今天的護士長),在戰事最吃緊、傷員根本來不及后送的危急關頭,他就在炮火連天的前沿陣地上,帶領戰士們搭建急救站,為傷員動手術!炮火在轟鳴,他卻專注于手中的手術刀,爭分奪秒地與死神賽跑。截肢、縫合、包扎……在缺醫少藥、敵人嚴密封鎖的極端惡劣條件下,他憑借智慧和勇氣,想盡辦法籌集藥品物資,每場戰役下來,經他救治的傷員數以百計。他確保了輕傷員迅速重返戰場,在炮火中轉移、救治重傷員,為部隊保存了寶貴的戰斗力。戰友們都說,他那小小的身軀里,蘊含著撼天動地的力量!
“公公個子小,人很機靈。每次都積極救治傷員,槍林彈雨中經常為不截肢就不能生存的戰友截肢,對于輕傷病人及時包扎,隨部隊繼續前進進行戰斗。槍林彈雨中,一邊后撤,一邊在擔架上包扎止血。”李青回憶道,公公王術業奔走在前線,迎著雨點一樣的子彈,把擔架當成手術臺,與死神賽跑,先后在直羅鎮、平型關、郯城、渡江、淮海等戰役中冒著生命危險搶救了一個又一個戰士的生命,為部隊保存了戰斗力。
李青的婆婆趙雙協,1925年出生在河南清豐縣一個貧農家庭。1938年,山河破碎,國難當頭,年僅13歲的她,帶著對光明的向往和對部隊的憧憬,毅然參加了八路軍,成為冀魯豫行署教導隊宣傳隊的一名小宣傳員。稚嫩的肩膀,擔起了喚醒民眾、鼓舞士氣的重任。1939年12月,14歲的她,信念堅定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3月,她轉到衛生所工作,從此與醫療救護結緣。在冀魯豫軍區粉碎日寇“九二七”大掃蕩的殘酷斗爭中,她勇敢地投身于醫療救護工作,在血與火中救治戰友,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力量。
父母的革命戰斗歷程 從放羊娃到革命戰士的信仰征程
李青的父親李春信也是一位抗戰老兵,他出生在山東濟寧的貧瘠山區。命運多舛,出生喪母,父親殘疾,幼年乞討度日,八歲便與親人失散,靠給地主放羊、打零工艱難求生。1937年12月,日寇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17歲的李春信,這個飽嘗人間疾苦的放羊娃,懷著一腔熱血,離家參軍,加入了八路軍115師。他跟隨張愛萍將軍,轉戰大江南北,歷經戰火淬煉:在河南確山、皖東北、蘇北的抗日根據地里,他英勇抗擊日寇;1942年,在鹽阜地區激烈的反“掃蕩”斗爭中,他參與粉碎了2萬余日偽軍的瘋狂進攻。解放戰爭中,他更是身經百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濟南戰役、昌濰戰役(濰縣戰役)、諸城戰役……都留下了他戰斗的足跡。
李青的母親李翠蘭同樣是一位勇敢的革命戰士。年僅13歲時,她就秘密地為地下黨傳遞文件書信,成為黨的“小交通員”。1944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次年便正式參軍入伍。在武裝部工作的她,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次穿越槍林彈雨,傳遞情報,送達指令,調整作戰方案,在“雷雨般子彈”中穿梭,用智慧和勇氣保障著戰斗的勝利。
在李青的記憶里,父母和公婆從未因戰功要求特殊照顧,這種克己奉公的品格化作嚴格家規。受家庭環境熏陶,良好的家風家教傳承,這個紅色家庭三代人踏進軍營,將長征精神、紅軍精神不斷發揚光大。
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兩個家庭老一輩的革命家的信念、品格、精神和作風影響、教育著家庭的子女和后輩,先后三代人踏入軍營,奉獻國防。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