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基金公司要與基民“同甘共苦”!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一季報發布:理財規??s水,投資者卻熱情高漲

2025-05-14 11:20 大眾新聞·半島新聞閱讀 (24470) 掃描到手機

近日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在2025年第一季度出現縮水,較去年年末減少了約8100億元。然而,理財投資者數量卻持續增長,達到1.26億個,同比增長6.73%。在規?;芈涞耐瑫r,銀行理財產品呈現出量增價跌的趨勢,業績比較基準延續下行。此外,理財產品利率倒掛現象也日益凸顯,引發市場關注。與此同時,基金公司也迎來了重大變革,旨在改變行業“旱澇保收”的發展模式,推動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

理財規??s水超8000億

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

《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較2024年年末(29.95萬億元)合計減少約8100億元,其中理財公司規模環比減少約5700億元。數據顯示,全國共有127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品0.79萬只,累計募集資金118.28萬億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國共有215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4.06萬只,同比增加0.67%;存續規模29.14萬億元,同比增加9.41%。

值得注意的是,理財投資者數量維持增長態勢,《報告》顯示,2025年一季度,理財投資者數量維持增長態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26億個,同比增長6.73%。業內人士認為,理財規模一季度下滑顯著受到多方因素影響,季末理財回表起到了重要作用外,債市調整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據中金公司研報,2025年一季度,理財規模較去年同比少增約6500億元。一季度理財規模增長動能趨緩,主要由于:在匯率壓力下,一季度央行流動性偏緊,同時債市在去年末搶跑的背景下也迎來調整壓力,理財產品凈值表現承壓;國有大行資金面緊張,一方面大行同業融出減少,另一方面其存款攬儲壓力增大,使得理財營銷資源受到擠占;2月份以來,中國科技領域的突破使得股票市場階段性風險偏好快速提升、并具備較強的賺錢效應,部分投資者選擇贖回現金類等理財并轉移至股市。

新發產品量增價跌

業績基準或延續下行

與理財規模回落相伴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呈現出量增價跌的趨勢。普益標準披露的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銀行理財市場新發7481款理財產品,環比增加254款;其中理財子公司發行5346款,占全市場的71.46%,環比增加659款。整體來看,2025年一季度新發理財產品數量增長顯著。

然而,新發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卻延續了2024年以來的下行趨勢。新發開放式產品、封閉式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均持續走低。具體來看,2025年一季度,全市場新發的7481款理財產品中,1707款為開放式產品,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2.25%,環比下跌0.21個百分點;5774款為封閉式產品,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2.69%,環比下跌0.06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理財子公司業績比較基準也呈現下行趨勢。2025年一季度,理財子公司新發開放式產品、封閉式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分別為2.25%、2.75%,環比分別下跌0.21個百分點、0.03個百分點。

蘇商銀行高級研究員杜娟向媒體表示,業績基準的下調是市場環境與行業規范共同作用的結果,反映出市場對理財產品底層資產未來收益預期的下降,這與市場利率維持在低位區間、債市震蕩調整、同業存款利率自律機制實施等相關。

產品利率倒掛現象凸顯

資金或流向短期品種

隨著市場利率的持續走低,理財產品利率倒掛現象愈發明顯。據普益標準理財市場周報數據顯示,在4月21日至27日的一周內,全市場發行的理財產品中,1至3年(含)期限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達2.84%,環比持平;而3至6個月(含)期限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則相對較低,為2.30%,環比上漲0.0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3年以上期限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調,環比下降了0.32個百分點至2.73%。經過此次調整,3年以上期限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甚至低于1至3年(含)期限的產品,形成了明顯的“倒掛”現象。

這一現象在理財公司發行的封閉式理財產品中同樣存在。在4月21日至27日的一周內,理財公司發行的封閉式理財產品中,1至3年(含)期限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達2.86%,而3年以上期限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則從前一周的3.05%下調至2.73%,遠低于1至3年(含)期限產品。

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種“倒掛”現象的出現主要與市場利率預期有關。他認為,從長期來看,市場利率下行的趨勢仍然存在,且概率較大,這是造成期限利率倒掛的根本原因。

基金公司迎來變革

打破“旱澇保收”模式

在理財市場波動的同時,基金公司也迎來了重大變革。中國證監會近日印發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25條措施,劍指基金公司“旱澇保收”“重規模輕回報”等弊端。

在現有的固定管理費模式下,公募基金業績的好壞往往與規模掛鉤。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市場基金數量12532只,但根據Wind數據,目前僅138只公募基金產品收取浮動管理費,占比僅為1.1%。

《行動方案》稱,對新設立的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大力推行基于業績比較基準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如持有期間產品實際業績表現符合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基準檔費率;明顯低于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低檔費率;顯著超越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升檔費率。

嘉實基金總經理經雷認為,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下,充分體現公募基金產品與基金持有人“同甘共苦”的特點。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舉措,將扭轉基金公司管理費“旱澇保收”現象,進一步解決長期困擾行業的“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變革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提升基金公司的專業水平和市場影響力,形成良性發展生態。同時,也有助于增強投資者的信心,推動公募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大眾新聞·半島新聞記者 姚文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