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突如其來的陌生電話,卡里10萬元不翼而飛;搶個紅包,竟然“輸掉”5000元……這些不是影視作品里出現的驚人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互聯網金融詐騙案例。日前,市金融辦披露多起金融犯罪案例,并逐一為市民深度解讀,提醒廣大投資者,在給出銀行卡驗證碼或掏錢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切勿盲目參與某些高收益的投資項目。
記者 薛飛
“假購”理財10萬元沒了影
今年10月份,濟南市民魏先生收到一個驚出一身冷汗的電話。當時,陌生來電自稱是“某銀行基金客服人員”,被其告知購買了該行10萬元的理財產品之后,魏先生迅速查詢了自己的理財賬戶,被電話擾亂了思緒的他并未查詢自己的存款賬戶。
看到自己的存款莫名其妙轉到了理財賬戶,魏先生趕快回撥給剛才的來電號碼。“銀行客服”告訴他,由于系統發生故障導致理財交易工作中出現失誤,并希望魏先生配合。魏先生和“客服”多次溝通之后,“客服”獲取了他的銀行卡號、身份證號以及驗證碼。當魏先生回過神趕到銀行查詢發現,自己10萬元存款已不翼而飛。
改號器輕松“山寨”銀行客服
騙子的詐騙伎倆越來越高明,信用卡被盜刷已屢見不鮮,其中短信詐騙是“罪魁禍首”。近期,外地市民王小姐就收到“95558”客服發來的手機號失效短信,于是便點擊鏈接進入網站,輸入手機號碼和身份證號碼,隨后“95558”發來一條轉賬驗證碼。王小姐覺得事情蹊蹺,于是便打開手機銀行進行查詢,隨即發現自己的取款密碼已不正確。隨后,王女士的賬戶被轉走1.83萬元。
搶紅包居然“輸掉”5000元
微信搶紅包,原本是親朋好友之間增進感情的一種娛樂方式,如今卻被不法之徒利用,成為組織賭博的新型工具。近日,浙江省破獲一起微信紅包賭博案,抓獲犯罪嫌疑人6名。
張女士說,自己平常喜歡玩手機游戲,被一個不曾謀面的網友拉進一個“紅包群”里。群里三四十人都在搶紅包,她決定試試。搶紅包有游戲規則,每個紅包是128元,分成4份,搶紅包比大小,搶到最少的要繼續發紅包,接龍循環。 “我開始玩了幾把,還搶到三四百元。 ”張女士說,一個禮拜后,她手氣越來越差,還不停給別人發紅包,后來一算,竟然輸進去近5000元。她漸漸意識到,這群很可能就是一個網絡賭博群,就趕快報案。
高收益“p2p”投資風險大
今年,外地市民黃先生注意到一家P2P網貸理財網站。黃先生發現,網站在工商部門有注冊,便加入了網站的QQ群。網站頁面看起來挺正規,借款人會提供身份證信息、抵押物品證明、簽訂借款合同,不像是騙人,投資年化率在20%以上。 4月起,黃先生開始投資這家網站。
據黃先生介紹,由于網站剛開業,為吸引投資者,每天都掛出兩個分別為10萬元的“秒標”。 “秒標”即網站發布的一些即時有收益的投資產品,收益率為0.6%到1%之間,投資后一般幾個小時就能收回本金和收益。黃先生嘗試拍下很快賺了一些錢。客服人員告訴他,要繼續投資“秒標”,需要先投資“月標”(以月為單位計算投資收益的標),黃先生先后8次在網站上投資共計5萬余元。但不久之后,網站就“消失”了。
市金融辦公相關專家表示,近年來這種新型的假“客服”利用存款轉基金賬戶的詐騙事件在國內頻發。詐騙分子先通過各種手段打入魏先生理財賬戶,并告訴他系統發生紊亂希望配合。不細心的市民容易上當,當市民查詢之后騙子會鉆銀行的空子在規定時間內撤回存款。當獲取了市民的銀行卡卡號、密碼、手機號、身份證號后,便可隨意轉賬了。騙子的目的是為了讓慌了神的持卡人聽信他們的忽悠,想要立刻退款,最后再索要驗證碼,而索取驗證碼是新型銀行詐騙中最重要的環節。據銀行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新型詐騙最關鍵在于“驗證碼”,正規的銀行客服不會打電話索要驗證碼,如果詐騙分子拿不到驗證碼,就無法進行下一步操作。
不法分子是使用了一種名為“改號器”的軟件,利用這個軟件,把自己的手機號改成銀行的客服號碼。改了號碼以后,再利用流動偽基站群發到市民手機中,通過偽裝銀行號碼,發送各類鏈接內容,吸引市民點擊。鏈接地址偽造成銀行的操作程序,專門套取銀行卡及密碼信息,還有可能在智能手機中趁機植入木馬程序,來偷取通訊錄、支付寶、銀行卡密碼等重要個人信息。
一旦受害人在這個網站上輸入賬戶和密碼,這些信息就會立刻發送到不法分子手中,詐騙分子可以通過網絡轉賬,把市民賬戶里的資金轉走。
市金融辦相關專家稱,這種模式完全是“溫水煮青蛙”,這個群也是一個“黑群”,也就是說,除了被拉進去群的人之外,其他人都是同伙。一開始,被拉進群的人會嘗到一些小紅包的甜頭,當他們放松警惕時,犯罪份子則會使用非法軟件,操控他們“輸錢”。
目前微信詐騙還處于小規模階段,詐騙金額也較小,并且由于人們對紅包詐騙這種新型詐騙方式了解不多,很難預防。與電信詐騙的一對一不同,借助于拉人入群這種方式,微信詐騙可一對多。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多起P2P案件涉案金額觸目驚心,參與投資者群體龐大,可謂空前。這種打著互聯網金融幌子,短期內大量募集資金,動輒許以百分之十幾甚至更高的收益率,實際上卻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以交學費的方式證實,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提醒市民,投資理財需警惕高息誘惑,參與非法集資的損失需由自己承擔。一旦參與投資的項目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本金追償將十分艱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