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幫助她,是想讓她用我的血延續她的生命。”這句話是楊旭蘋幫助別人時說的話,這也是信報救命血聯盟所有志愿者想要說的話。他們認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血液輸到病人體內。其實 ,抽取的血液還需要經過復雜處理,需要一個“蛻變”的過程 ,才能使用。
A“消毒”后分離出血漿和紅細胞
志愿者剛剛獻的血,要經過很復雜的處理過程 ,可是患者不能長時間等待,所以醫生要先用之前一些人獻的血,然后用志愿者獻的血補上。那么血液經過了怎樣的處理步驟,才流進病人的身體呢?2月13日,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市中心血站。
當病人無血可用的時候,醫生會讓其打信報救命血聯盟的熱線電話80889446,看看有沒有志愿者愿意獻血。由于群里的志愿者很配合,使得獻血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他們會盡快到附近血站,填寫互助獻血單,把血獻給指定的病人。可是,血液并沒有被馬上運走。
每天下午,都有一輛車來到各采血點,這輛車會將所有的血收集起來,這其中,就有志愿者獻的血。在市中心血站,每袋血都會被打上獨有的標簽,這就是這袋血的“身份證”,“身份證”將一直陪伴著這袋血。
市中心血站,隨后會對血液進行處理。“ 血液中有很多成分,我們需要把那些有害的成分刪除。”市中心血站成分科主任叢培芳介紹說,“我們要對每袋血進行‘消毒’,這里的‘消毒’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消毒,而是將血液中的白細胞等物質去除。”
“血液處理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每個人獻的血都在一個單獨的血袋中,處理過程也是一袋袋分開進行的。”叢培芳補充說,“血液登記后會進入成分科,我們將白細胞過濾掉,然后分離出紅細胞和血漿。”
具體怎么做?
記者看過全過程,就是把血液一袋袋倒掛起來,倒掛15分鐘,靠過濾器將血液中的白細胞過濾掉,之后將血袋放入一臺固定機器中,靠高速旋轉分離出紅細胞和血漿。血漿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通過這一步驟,記者發現,獻血者的血已經發生了“蛻變”,因為血漿被分離出來后,剩下的只有紅細胞了。也就是說,如果患者需要輸血的話,輸入的僅僅是紅細胞。
那么血漿有何用處?叢培芳解釋說,普通輸血無需血漿,血漿會用于燒傷等需要特殊輸血的病種。
B 一項檢測不合格就得報廢
分離出的紅細胞是不是可以直接用了?還不行!每個人獻的血不一定都能用,一旦檢驗不合格只能報廢。所以,血液檢驗最重要的步驟就是:血型、乙肝、丙肝、艾滋、梅毒、轉氨酶和核酸七項檢測。
“血液已經處理過了,做檢測時難道要抽出一部分嗎?”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獻血后工作人員將獻血者的一部分血液放到四個試管中,這四個試管中的血就是用來做檢測的。
一位專家曾跟記者提到一個觀點:比起異體輸血,自體輸血更安全,一項檢測不合格,輸入人體后就會引起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所以進行檢驗時,工作人員特別細心。依靠著先進的儀器設備,每項檢驗項目都得進行兩次才行。
結果出爐后,工作人員對數據進行匯總,看看哪袋血的指標不合格,問題出在哪兒?為什么不能用?全部寫在廢棄血液的登記本上。與此同時,血袋上也會被標注“ 不合格”字樣。
檢驗合格的血液按照A、B、AB和O 四個血型儲存在不同的儀器里,溫度在4℃以下,紅細胞一般能保存35天,血漿則能保存1~5年。市中心血站對庫存量有嚴格要求,如果哪個血型的血庫存量過高,就暫緩對這個血型血液的采集。
每袋血都有自己的編碼,當醫院向市中心血站提出申請后,血袋就會按次序被取走了。
輸血的過程很多人見過,就跟打吊瓶一樣,但患者使用之前,醫院還得再進行檢測,這次檢測的目的很明確了:看看患者的血液和獻血者的血液指標是否一致,能不能輸血,這叫交叉配血,得進行兩次交叉配血才行。
市立醫院血液科尹主任解釋說:“即使同血型,也不一定能用,一個紅細胞中有400多種抗原,交叉配血時要看起主要作用的幾種抗原是否相吻合。”
經過層層把關,“我”的血終于順利流入“你”的體內!
2月12日,一位王女士打來求助電話:“我是患者的妹妹,姐姐今年42歲,左眼上長了個血管瘤,醫生定好14日動手術,但需要有人獻血。我是膠南的,自己想獻血但本來就貧血,姐姐還有個女兒,今年17歲不到獻血年齡。實在沒辦法了,你們幫幫我們……”
記者了解情況后,把信息馬上反饋到信報“尋找救命血”平臺上 ,膠南王女士的求助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看到消息后,熱心的金女士直接回復:“我可以給她獻血。”最終,她獻了400毫升。記者 宮巖 王磊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郭新舉]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