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島|老字號新貌,歲月的余味——探訪老街糖球會,追溯牌匾背后的往事
糖球會,一個貫穿老街的盛會,從老四方區到四方路,聚集著四面八方的特色,也積聚著幾代人的記憶。
近日,又一次來中山路,順著熱鬧的人流,進入糖球會的分會場,感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新面貌。
而令人深刻的是四方路周邊老字號招牌的亮相。或許,對于游客來說,這些裝扮讓街區更有感覺,更有味道,而對于老青島人來說,這些無疑是城市的印記,有童年的期盼,有親情的溫暖,更有揮之不去的回味……
根深葉茂
褶皺里的時光 孕育著商魂
四方路27號,老字號展覽館門前,鮮紅的對聯頂天立地,一下子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拍照留念之余,仰望這棟圓弧形的大樓,懸掛的牌匾上有“英記樓”“東興樓”“零售批發”“老字號”“誠信無欺”的字樣。
“萬道祥光來青島,千團紫氣繞嶗山”,年節中的青島,熱鬧祥和。
步入展覽館,有老字號的商品,也有老字號的展覽。
城市的進程中,是建筑的更迭,是經濟的發展,更有人的傳遞。
老街,是城市故事發源地,更是承載記憶的寶庫。即便,在變遷中或消失或更名,但浸透在幾代人中的基因是累積起來的。
因此,改造后的老街才能迅速成為人們心目中最該逛的地方。老字號,則是街里的根脈,扎根越深,枝葉越繁茂。
逛老字號展覽館,周圍皆是驚嘆聲,“兒時的記憶”就這么“水靈靈”地撲面而來。卡花與饅頭是標配,花樣饅頭為年味兒錦上添花,“頭戴盛錫福,腳踏新盛泰,身穿謙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戲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飯春和樓,看病宏仁堂”,民謠里的生活是當年的頂級配置。
幾間套間,數十個老字號的介紹和圖片,勾勒出一幅老街商業地圖。20多條商業街縱橫交錯,網點星羅棋布,各具特色的商號逐漸林立。
從1891年建置,到港口的開發和建設,貿易逐漸成為重中之重。1897年11月德國侵占青島,將其作為殖民地進行規劃與建設,出現了中山路與德縣路的分界線。據青島市檔案館編研處主任科員聶惠哲撰文稱,根據德國人最初的規劃,大鮑島中國人城(也稱華人區)的南界即為四方路,由此向北至滄口路為最初的大鮑島區域。1901年,四方路以北區域,已形成較為規整的棋盤狀街道網絡,這種網絡同樣應用于臺東鎮的建設。至1906年,四方路以北地區,已經幾乎沒有可以建設的空地。青島開埠初期,四方路以南地塊本為歐人區與華人區的天然隔離帶。隨著中國人城向北拓展的空間越來越少,德國人不得不放棄四方路南部隔離帶,并將其規劃為幾個較大的街坊。由此,中國人城的南界變為德縣路。只是這種應急性的變更,使得四方路以南街道(如黃島路、平度路、德縣路)的走向顯得并不自然。四方路基本為東西走向,其與南部城區,尤其是歐人區的聯系只能通過與其交叉的南北方向的道路。
中山路的南端,是西式建筑的排列場,而北端,則是中國人的聚居地。青島文史專家王鐸先生說,站在中山路上,從保定路向南看,道路寬闊,向北看,道路變窄,且建筑風格也發生了驟變。
當王鐸先生站在街頭進行分析時,過往的游客才驚訝地發現了這一點,原來中山路的道路不是筆直的,更不是均寬的。歷史的車輪開拓了中山路,也折射出了商圈的秘密。
老字號的底氣是從中山路北端的華商聚集蔓延開來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匯聚于此,操著不同的方言,懷揣著淘金夢想,努力打拼。中山路及其周邊道路逐漸成為商業中心,各類店鋪招牌林立,熱鬧非凡。南北商幫的算盤聲與各處方言交織成市井交響曲,在街頭巷尾演奏著。謙祥益的綢緞在晨光中泛著柔光,瑞蚨祥的布匹如彩云堆疊,“足尺送一”的吆喝聲,滲透著讓利的溫度,是在時光長河里悄然敲擊出的誠信錨點。亨得利鐘表行的南北分號,用理念的差異,書寫著和諧的商韻,天真照相館在沒有PS的時代里,修片師用狼毫筆蘸著月色,為黑白影像注入靈魂的光暈……
這便是青島街里的經濟學,充實而浪漫,在時光的褶皺里,曲折前行;在咸濕的海風與滾燙的茶湯里,有規律地脈動。每個老字號都是一部行走的城市傳記,用誠信作墨,以匠心為紙,書寫商道的詩篇。
往昔今日
衣食住行里的韻味
沿街而行,小吃鱗次櫛比,商戶內,特色飯店也已入駐,雖不是百年老字號,卻也已有數十年的時間。外貿店、文創百貨店,穿插在其中,外加咖啡、奶茶飲品店,手舉相機打卡,總感覺既新奇又熟悉。
因為,老字號的名錄里,也有相似的門類。
老字號,是時間和口碑給予的稱號,在老城區,宛如一顆明珠,在歲月里熠熠生輝。它們也許并不張揚,但滲透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是鮮活的歷史長卷。
首先時尚的傳承。衣服源自布料,而今則是老街的外貿店和品牌店,即便在嘈雜之中,這些店面的老顧客都會不時過來逛逛。能稱為老字號的,是當年的瑞蚨祥,這家老字號綢布店,門庭若市,店內綢緞琳瑯滿目,那些乘黃包車而來的名門淑媛,在“言不二價”的金字招牌下,編織著青島的摩登往事。后來,大批品牌店入駐、更迭,長時間以來,中山路一帶都是時尚的代名詞。如今的河南路上,仍然保有幾十年的老店,記錄著一代代的審美歷程。
其次,味蕾的延續。春和樓、海濱食品都是中山路老字號的代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春和樓從一家歇腳的小飯館,歷經歲月變遷,發展成為如今的餐飲老字號,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早在上世紀20年代,香酥雞就已聲名遠揚。王鐸先生說,青島人偏愛吃雞,所以從飯店到快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1936年,上海《時報》報道,青島春和樓廚師應邀到上海某酒樓制作香酥雞,“酥香入味、百吃不厭”,引得食客紛紛追捧。關于春和樓,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康有為在家宴請重要客人,特地請春和樓的大廚上門做菜。康有為拿出一條上好的加吉魚,要求不能蒸、不能炸、不能燒、不能熘、不能煮,這可給大廚出了個難題。但春和樓的大廚憑借精湛廚藝,巧妙烹制,讓康有為贊不絕口”。
海濱食品的前身為萬源永,寓意“萬源輳集,年永財廣”,由寓青前清軍機大臣吳郁生題寫店名,后改名“海濱”。青島解放后,是海濱食品率先在企業內部打破“大鍋飯”,建立實行定崗定責,計劃任務與個人收入掛鉤,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新型經營體制。還有1926年,鐵子珍在德縣路29號開設餡餅粥飯店,成為京劇名家的聚集地。1950年初,京劇花臉名家尚長榮10歲時,由其父尚小云帶領,來青拜著名花臉陳富瑞為師,拜師儀式就選在餡餅粥。所以,老字號里的故事,也是城市的故事。
照相技術的領先。1921年,浙商郭錦卿在青島海泊路上的華德泰百貨店內開辦了照相部,這便是天真照相館的前身。那時的青島,正處于商貿發展期,中山路一帶商業繁榮,照相館作為記錄時代影像的窗口,悄然興起。1928年,天真照相館正式獨立經營,注冊為“天真日夜美術照相館”,24小時營業的理念,讓它在眾多照相館中獨樹一幟。
創業初期,天真照相館面臨諸多挑戰。電力不穩定,燈泡照明效果不佳,拍照主要依靠天然采光,攝影師們只能根據天氣和光線變化安排拍攝。為了改善采光條件,他們將攝影室屋頂天花板改為玻璃材質,晴天時借助太陽光,陰天或夜晚則輔以電燈,雖然操作繁瑣,但拍出的照片質量上乘,逐漸在青島站穩腳跟。
上世紀30年代,攝影行業競爭激烈,中山路對面的鴻新照相館面積更大,能拍攝二三十人的集體照,對天真構成不小威脅。1932年,天真照相館進行了第一次擴張,改名為天真照相材料行,不僅擴大了攝影場地,還開始經銷照相材料,業務范圍得以拓展。
經營過程中,天真照相館十分注重顧客體驗和業務創新。它設有“道具”和“布景”,道具多為中國傳統家具,如太師椅、花架等,布景則有十幾套繪在幕布上的古典園林和青島海濱風光,迎合了不同顧客的喜好。
它不僅是一家照相館,更是城市記憶的守護者,用一張張照片,定格了幾代青島人的幸福瞬間,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革。雖然,現在人手一部手機隨時可以拍照但拍寫真,拍婚紗,給孩子留念,都還會進入照相館,可以說成為人生重大事件的記錄場所。所以,老字號不僅是商業的傳奇,更是文化的傳承,情感的寄托。在時代的浪潮中,盡管面臨著新的挑戰,但它們所蘊含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早已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
包子之爭
茍不理與津津社的擂臺賽
四方路與易州路交叉口,茍不理包子店內,買包子的隊伍排得很長。隔壁,一家名為津津社的飯店掛牌營業,“津津社包子津津有味,和和樓酥雞和和香脆”。
津津社也是包子鋪,當年與茍不理打擂臺,一場沒有硝煙的商戰一度打響。
兩家包子鋪就在黃島路與四方路、易州路交叉口的三角地。當年,為了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多處路口交會處安裝了公共水龍頭。其中,三角地的這處供水點最為出名,人們親切地稱它為“水龍池子”,也叫洗衣池。每天清晨,陽光灑在池面上,波光粼粼。附近的居民們便會帶著衣物來到這里,一邊洗衣,一邊嘮著家常。孩子們在一旁嬉笑玩耍,鄰里之間的歡聲笑語、家長里短,在這里交織成一曲充滿生活氣息的樂章。
在三角地的美食江湖中,茍不理包子鋪和津津社脫穎而出,且長時間進行了競爭。
茍不理自上世紀40年代開業來,憑借著獨特的北方風味立足四方路。店鋪不大,窗明幾凈,清晨,第一籠包子出鍋,那濃郁的香氣便飄散在大街小巷。而津津社也毫不遜色,同伴擁有著自己的忠實擁躉。津津社的包子以皮薄餡大著稱,外皮薄如蟬翼,卻又韌性十足。
隨著兩家包子鋪的名氣越來越大,競爭也日益激烈。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茍不理包子鋪推出了“買二送一”的優惠活動,一時間,店門口排起了長隊。津津社見狀,立刻推出了“消費滿一定金額贈送精美小菜”的活動。除了價格優惠,兩家店鋪還在服務上展開了比拼。茍不理包子鋪的老板總是熱情地招呼每一位顧客,耐心詢問他們的口味偏好,還會根據顧客的反饋及時調整包子的口味。而津津社則注重店內的環境布置,在墻上掛起了一幅幅精美的青島老照片,讓顧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厚的地域文化氛圍。
這場商戰不僅讓兩家店鋪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也給四方路的居民帶來了實惠和便利。孩子們放學后,總是迫不及待地跑到包子鋪前,用零花錢買上一個熱氣騰騰的包子,邊走邊吃,那滿足的模樣讓人忍俊不禁。老人們則喜歡坐在店里,一邊品嘗著包子,一邊和老友們嘮著家常,享受著這悠閑的時光。
然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社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在歲月的洪流中,這兩家包子鋪也未能幸免,一度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但故事并未就此畫上句號,茍不理包子鋪后來改名為易州路飯店,依然延續著老味道。
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80年代,在恢復老字號的號召下,茍不理包子鋪迎來了新生。塵封已久的招牌再次被高高掛起,消息傳開,大家紛紛涌來。開業當天,店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一籠籠熱氣騰騰的包子端上桌,熟悉的味道瞬間彌漫在空氣中。
而津津社的恢復,也為當年的比拼,開啟了全新的注腳。
發展融合
從萌芽到參天的轉變
走過老街,也踏過了老字號的軌跡。
一路探訪,一路與時代擦身而過,熱鬧的中國電影院里,因為電影《哪吒2》的放映,隊伍排出了室外;燒烤攤處,游客無懼寒冷,只為那一口傳統的味道;劈柴院里,小吃店人滿為患,就連糖球都需要排隊購買;盛錫福的牌匾還在,亨得利的店面仍然在中山路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遍地開花,到青島解放初期的恢復與日漸繁榮,更加上銀行機構的助力,老街的商業版圖未曾消逝過。1951年,中山路一帶的私營商業企業數量達到了300多個,涵蓋了零售、餐飲、服務等多個領域。1986年,中山路的商業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進入新世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山路及其周邊區域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為了保護和傳承歷史城區的文化底蘊,青島市政府積極推進歷史城區的保護與更新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許多老字號企業重新回歸中山路,不僅保留了傳統的經營特色,還注入了現代化的經營理念,煥發出新的生機。
截至2024年5月,青島擁有的24個中華老字號、21個山東老字號中,有近一半生于大鮑島、長于中山路商業區。從大鮑島萌芽中華老字號的種子,如今已長成參天巨樹。
中山路的石板路上,老字號的金字招牌與網紅店的霓虹燈箱共舞,膠州灣的咸風里飄蕩著拿鐵咖啡與甜沫的混響。
一直以來,中山路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進一步挖掘和弘揚,我們也一直在挖掘這背后的故事和價值。老字號企業以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和過硬的品質,也繼續書寫著新時代的“街里故事”。無論傳統的市井風情,還是現代的商業元素,都在中山路交融著。
如今的中山路,不僅是青島市民購物、休閑的熱門去處,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在蛇年新春的暖陽下,中山路的古舊街巷與老字號的馥郁煙火相互交織,而糖球會的熱鬧又為這幅畫卷添上了一抹歡快的亮色。在這熱鬧非凡的糖球會上,穿梭于中山路的大街小巷,總能感受到新與舊碰撞的火花,斑斕的街道,火紅的燈籠,是彩色的,老字號的底蘊,烙印在心底的記憶,是黑白的,當一切都幻化成為年節的篇章,就都會成為永不褪色的美好!(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