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張莊村民的笑臉組成的圖畫,展現了張莊村村民脫貧后幸福的笑容。
九曲黃河在豫東平原蜿蜒奔騰,最后一彎在河南打了個旋兒,蘭考東壩頭鄉張莊村便在這里扎了根。“五湖四海氣象萬千,神州大地萬民歡,同心同德奔小康,十九大精神天下傳……”張莊村村民張大娘唱起河南民間藝人白金山創作的新式小調,喜氣洋洋地張貼著春聯。“你看這‘福’字寫得多好,寫到俺心里去了!俺們都是幸福村的人!”
正說著,左鄰右舍的鄉親們來串門兒,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著這一年來自己家里的“成績單”,聽——
“今年不孬,比去年多掙了萬把塊錢兒。年貨可得置辦好些。”
“在村里上班,不用出去打工了,不用擠火車往家趕了,路費也省了,這個年過得可輕松多了。”
“日子越過越紅火,新房子寬敞了,別村兒的親戚來串門兒可有面子啦。”
一進張莊村,村民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你一言我一語的分享著這一年來自己家里的“成績單”,充滿了自豪。這樣的情景,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河南蘭考縣張莊村鳥瞰
張莊村,位于河南省蘭考縣的北部,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沙肆虐蘭考時期,張莊村是最大的風口。正是在這里,焦裕祿找到了治理風沙的良策,也是在這里首先推廣的。然而,到本世紀初,張莊村仍然沒有擺脫貧困。2014年,711戶2963口人的張莊,在冊貧困戶207戶754人,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與今天的“幸福村”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要說張莊村是如何從貧困村變成了幸福村,這還要從2014年3月17日這一天說起。
那一天,習總書記來到了河南蘭考縣張莊村,走進老鄉家看望,與村干部和鄉親們座談,與鄉親們聊家常,和干部們談工作,鼓勵大家往前奔,早日脫貧奔小康。
面對總書記的探望和殷切期待,張莊村人備受鼓舞,向總書記承諾“三年脫貧,五年奔小康”!
離總書記探望已經過去了近四個年頭,現在的張莊村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總書記最牽掛的鄉親們生活得怎么樣?張莊村人向總書記承諾的“三年脫貧,五年奔小康”兌現了嗎?
脫貧攻堅交答卷 收獲滿滿迎新春 從蘭考縣城一路向北,人民網記者一行驅車10多公里,來到了東壩頭鄉張莊村。還沒到張莊村,記者們就被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路邊的太陽能路燈,以及遠方巨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所震撼,完全顛覆了之前的既有印象。
圖為張莊村的傳統民居,春節期間都掛起了大紅燈籠,節日氣氛濃郁。
進入張莊村,整齊干凈的水泥街道,白墻青瓦的整體風格二層、三層小樓林立左右,一串串大紅的燈籠飛掛道路東西,洋溢著春節將臨的氣氛,讓人不敢相信,這就是那個在幾年前還是國家級貧困村的小村莊,幾年前還是那個“雨天一地泥,刮風一臉土”的小村莊。
張莊村的變化,不僅在“面子”上,“里子”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黨委書記申學風介紹說,2017年3月,張莊村與蘭考縣一齊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截至目前,貧困人口僅剩13戶25人。
張莊村村民準備上鍋蒸的棗花饃,這是當地過大年的必備。
記者來到習總書記探望過的張景芝老人家。當時,習總書記還握著時年85歲的張景芝老人的手,把老人攙扶出門,這一刻至今讓老人一家記憶猶新。
張景芝老人的孫子閆春光說“當時知道總書記要來俺家,俺心想,俺家就堂屋利索,想著把總書記讓進堂屋坐坐,可別看見俺家廚房,廚房太簡陋啦,讓總書記看著可不好。”誰知總書記,一進院門,就走向廚房,詢問起家里的生活生產情況。
幾年過去了,閆春光家的廚房已經不是那個簡陋破舊“羞于見人”的廚房了。他家的廚房,用上了干凈的液化氣,配上了抽油煙機,陽光透過兩扇寬大的窗戶透進來,讓整個廚房明亮亮的,也照的人心暖暖的。
閆春光說,現在的廚房里冰箱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在這樣的廚房里操辦起年夜飯來比過去可得心應手的多了。
圖為張景芝老人正在吃早飯,蒸雞蛋羹是老人最愛吃的食物之一。
今年已經近90歲高齡的張景芝老人聽力和視力已經不如前幾年,腿腳也不方便了,但是在孫子閆春光和孫媳婦兒的悉心照料下,身體還很硬朗。老人說:“早上吃飯,吃半個饃饃,兩個雞蛋,一碗稀飯。”
閆春光家的房子雖然沒有像其他村民一樣起二層、三層,但是也裝修翻修一新。村民們說,別看閆春光家房子沒有蓋大的,他們家是把錢都投入到了養雞場的新雞舍上啦。
圖為張莊村村民閆春光將自家養的雞蛋運往村支部,在那里這些雞蛋將裝車發往支持“消費扶貧”的企業。
2013年,閆春光養雞遭遇挫折,欠下幾萬元的外債。后來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獲得10萬元的貸款,一邊到縣里學養殖技術,一邊上網學習管理,成為當地有名的養殖能手。
張莊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曉楠介紹說,今年通過證監會和證券企業對口幫扶為村里拉來了“消費扶貧”的項目,村民們養殖的雞蛋和蓮藕品質過硬,成為搶手的“福利”。
不僅閆春光家,曾經參加總書記在張莊村座談的老黨員游文超一家也是脫貧攻堅的受益者。游文超說,幾年前,自己的老伴兒得了腰椎病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失去了勞動能力,而禍不單行,自己的兒子也因腰椎間盤突出不能勞動,娘兒倆的治療費用讓家里成了村里貧困戶的典型。
圖為游文超的兒媳婦王衛平正在張羅著全家人的午飯,平時她還擔任著自家農家樂的大廚,拿手菜是黃河大鯉魚。
然而,游文超一家沒有向命運低頭,在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一家人干起了饅頭加工的營生。后來,又在政策的支持下,開起了農家樂小院兒,現在加上務工和土地收入一年能有七八萬。
小年這天,游文超去集市上賣玉米中午才回到家。游文超說,自己的孫子在開封上高中,是畢業班的學生,要到年根底下才放假。這不,賣點玉米置辦些年貨,準備過年,孫子難得放假回家,準備過年多做些好吃的。
圖為東壩頭鄉的傳統集市,老鄉們在忙著采購年貨,孩童們在一旁玩耍。
在與村民的交談中,村民們聊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想辦法多增加收入。村民們說,過去那些年,大家都窮,村里十年八年也沒啥變化,現在不一樣了,各家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擼起袖子加油干,自己家要是沒點兒啥動靜,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聊天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提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張莊村的村民們正以實際行動來回應總書記的期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鋪就奔小康的光明之路。
脫貧成果要鞏固 產業發展是途徑 在和村民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過去張莊村窮,主要是沒有產業。張莊村人多地少,僅僅依靠種地,收入少,脫貧很難。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張莊村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對口扶貧單位證監會的鼎力相助。
圖為張莊村的種植大棚內西瓜苗已經種好,90天后反季節西瓜就會上市了。
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介紹說,張莊村這幾年不斷從外面引進適合本村發展的項目,在農業生產方面建設了170余個種植哈密瓜的種植大棚,種植經濟效益高的哈密瓜。利用當地地下水咸度高的自然環境,在村北北灘發展了312畝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此外,還種植了數百畝的蓮藕。這些種養殖產業都吸納了村里的留守人員就業,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張莊村的村委會主任翟茂勝介紹說,2016年,村里調研數百家企業,成功引入了一家“新三板”菌類養殖加工企業入駐張莊村。
據了解,這家菌類企業投資上億元,項目全部投產后將吸納超過300余勞動力就業,員工年收入將達5萬元左右,這將有利于進一步鞏固當地脫貧的成果。
現在還是貧困戶的村民文珍信說:“以前去縣城里打零工掙錢,現在在廠里打工,比以前穩定多了,現在在廠里干了三個月了,老板說轉正以后還會給上保險,還會漲工資,生活有盼頭。”
圖為中午從菌類養殖企業下班的村民文珍信,與父母共同居住的他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娶上媳婦。
文珍信還說,村里頭還免費把家里危房改造修繕了,現在在家門口打工,能照顧家里的兩位老人,也能回家吃上口熱乎飯菜,感覺很滿意。他說,年前發了工資就要置辦年貨了,過了年轉正后,薪水多了,明年的春節會更好。
張莊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曉楠介紹說,村里還通過“巧媳婦”工程來解決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張莊村的對口扶貧單位證監會捐建的1000平米的標準化廠房已經吸引一家襪子加工廠入駐,第一批將吸納30名本地留守婦女就業。
王曉楠說:“當天報名的時候村里的婦女十分踴躍,第一批30個名額,來報名的就多達五六十人,‘巧媳婦’項目讓村里的留守婦女們就近就業,工作時間也不硬性規定,后期將實行計件工資,既讓村里的婦女們增加了收入,又方便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村里開設了多家農家樂和民宿,村干部介紹說,這些農家樂有的是村里常年無人居住的老房子出租給別人經營,有的是村民利用自家房屋或改造或新建開辦起來的。農家樂的經營和房租都給村民們創造了不少的收入來源。
村里老鄉們告訴記者,這兩年春節的時候,都會有城里人來村里過年,感受鄉村農家樂的過節氣氛,開封、鄭州等周邊城市,甚至還有從山東安徽等外省市來的游客,家里開有農家樂的老鄉們這些天已經開始準備采購迎客了。
美麗鄉村美人心 富民富家富頭腦 曾有媒體報道過一些地方剛脫貧致富后,剛剛過上幾天好日子,就陷入了精神空虛之中,出現了一些吃喝請客甚至是賭博成風惡習。然而在張莊村,從貧困中走出的村民們更注重精神富有。
在張莊村,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是一句口號,一個文件,而是已經融入到每個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圖為夢里張莊農家院
張莊村駐村工作隊干部莊艷斐告訴記者,為讓美麗鄉村落地,張莊村實施了“夢里張莊”的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包括房屋造型、庭院美化等。每戶村民還和不同的專業設計師簽約,讓設計師根據村民家的實際情況來為村民設計出個性化的農家小院,形成了“一院一景,景滿全村”游覽體驗,也促進了張莊村鄉村旅游的發展。
走在張莊村里的路上,你會很驚奇地發現,這里比城里的高檔小區還要干凈。不論大路小路,看不到一點丟棄的垃圾。更令記者驚訝的是,走在村里不斷能聽到鞭炮聲,但是街道上卻看不到一點鞭炮的紙屑。村委會主任翟茂勝告訴記者,村里現在的環境衛生這么好,也不是一天就成這樣的。
翟茂勝說,村干部帶頭每天早上六七點鐘起床,義務勞動一小時,打掃全村的大小街道。此外,村里還設置了公益保潔員,由村里的貧困戶來負責日常的環境衛生維持,貧困戶能獲得一份收入的同時,還讓村里的環境衛生得到了提升。
圖為張莊村的藝術團在春節期間為村民們表演傳統戲劇
環境美了,心情就好了,更想要歌唱這美好的生活。翟茂勝告訴記者,幾年前,村里成立了藝術團,每逢大小節日都會為村民們演出節目,在演出中宣傳黨的好政策,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他說,藝術團現在火了,還經常被邀請去鄰近的村莊去演出。
擺脫貧困的張莊村村民們,更加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村里花錢租下了村民閑置的住房,改造成一座村民閱覽室“桐花書館”。
去年8月應聘為“桐花書館”管理員的劉悅朝說,書館里的書很多是縣圖書館捐贈的,也有很多社會捐贈,村里的孩子們很喜歡來這里讀書。此外書館還有視頻閱覽室,定期播放農業科教片幫助村民學習知識。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建設法治鄉村”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之中。王曉楠告訴記者,不久前張莊村因為一名村民涉及的案件,讓村里上下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她告訴記者,今年,張莊村和北京的一家律師事務所簽署了合作協議,這家北京的律所將會為張莊村村民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日后還將針對村民的實際需求,開展普法講座等系列活動,增強村民的法律意識普及法律知識,讓村民們能懂法,會用法,為建設法治鄉村添磚加瓦。
圖為春節期間舉辦的首屆村民運動會,村民們摩拳擦掌鬧新春。
習總書記在張莊時指出,要進一步把農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多渠道地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村民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村支部書記申學風告訴記者,張莊村十分重視基層黨建工作,做好“六個堅持”,即堅持三會一課學習、堅持固定黨組織活動、村干部堅持亮牌上崗佩戴黨徽、堅持每天早晨村干部帶領黨員參加一個小時義務勞動、堅持每周五舉辦“幸福家園大講堂”。這“六個堅持”正是張莊村黨員對總書記期盼的回應。
張莊村人經過不懈努力,通過勤勞的雙手打贏了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脫貧攻堅雖然告一段落,奔小康的重任又擺在面前,張莊村人戰勝了風沙、內澇、鹽堿“三害”,戰勝了貧困,在奔小康的路上,張莊村人充滿了信心。正如申學風所說“2020年,張莊村奔小康,沒有問題!”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