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小人書、連環畫,許多人不會遺忘那些比手掌大不了多少,卻蘊含著美學與智慧的“精神圖畫”,它曾伴隨著幾代人的成長,不僅是青少年的重要課外讀物,也是成年人文化娛樂的重要內容。中國連環畫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畫等,又隨著印刷術的廣泛使用,連環畫的形式由畫像石、壁畫向寫本、圖書轉移,逐漸成型。特別在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著名畫家傾心連環畫創作,用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可以說“圖畫本身比文字更有力量”。
在青島,前輩藝術家中房紹青、竇世魁、項維仁等都奉獻了眾多精美傳神的連環畫作品,充實了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本期開始,《閑趣周刊》陸續推出專題報道,“賞連環畫藝,講中國故事”,帶大家重溫連環畫的魅力。
妙筆別開生面,萬象融于尺幅
——著名畫家項維仁的連環畫情緣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學義
放眼青島乃至全國,對于喜歡連環畫的人來說,項維仁可謂大名鼎鼎。
他所畫的《西游記》《紅樓夢》《說唐》《聊齋志異》等名著中的人物深入人心,點綴了無數人的童年世界。而他的工筆重彩仕女畫也是中國美術界一個獨特存在。那些溫婉明麗的女子,傳承古典美之神髓,又融入現代元素,風格鮮明,獨樹一幟。
他耕耘畫壇半個世紀,一片癡心,一腔熱血。他執著于用一支筆讓英雄美人穿越重重史冊而來,講述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煤油燈下畫,頭發常被燒
項維仁生于1947年,他心中那顆畫畫的種子,主要來自于他的母親。
母親自幼便受到很好的教育,有繪畫功底。他小時候把家中白墻上都畫滿了畫,不僅沒被責怪,反受鼓勵。項維仁愛看連環畫,看過《西游記》三十二回《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后,自己也上手畫。因不知道連環畫是先在16開紙上畫好,然后縮印成64開的,他直接在64開紙上畫。巴掌大小的紙,勾線、上色,畫起來真難。但他點著煤油燈,一夜畫出了8幅。那時他家住滄口牛毛山(今屬李滄區),沒有電燈,晚上在煤油燈下畫,經常畫得入迷,頭發被燒了好幾回。
小學美術老師吳國福,一直指導他畫畫。到五年級,吳老師就編故事,分段落,讓他試著自己畫——連環畫創作竟由此開啟。后來,他的畫被吳老師推薦到區里、市里參加美展,很多人看了說:這怎么可能是小學生畫的?
“我非常感謝吳老師。”項維仁說,1964年,吳老師下鄉前把一些藏書送給了他,其中就有著名畫家劉繼卣和華三川等名家創作的連環畫。這些書他至今仍然珍藏著。
項維仁初中上的是31中,在那里,他遇到了另一位美術老師——朱興年。31中有初中也有高中,設有一個美術組,項維仁剛上初一就當上了美術組組長。朱老師美術科班出身,“見我是‘野路子’,說你不能這樣畫下去了,必須有專業基礎才行。”從此,項維仁開始跟著朱老師學素描、水粉、水彩、油畫、木刻……還摸索嘗試了泥塑。
對連環畫的熱愛一如既往。午休時,項維仁從學校走到滄口廣場,去那里的租書攤看連環畫。母親每天給他5分錢買咸菜,他都省下來看書了。但仍然不夠,怎么辦?有天,有個攤主拿著一本壞了封皮的連環畫對項維仁說:“聽說你會畫畫,給我畫個封套吧。”項維仁當即畫了一幅。攤主很高興,從此他看書也再也沒花一分錢。
畫《唐太宗》,求教相面先生
1970年,項維仁就業,專職搞起宣傳。
1974年,項維仁和島城另一位著名畫家竇世魁合作出版了第一本連環畫《怒搗大成殿》。此后,他的作品陸續見諸報刊。四年后,他調至工藝美術研究所,在那里,他刻過瓷,做過毛絨玩具,做過鋁腐蝕版畫,研究過刺繡,從事各種美術工藝品的研究制作。
1976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約稿《唐太宗》。這本連環畫的創作,給項維仁的藝術生涯帶來了深遠影響。創作連環畫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項維仁就和竇世魁一同前往上海,那邊保存的資料很齊全,他們就畫成速寫,抄下來,回青島后再到圖書館繼續補充。
《唐太宗》的創作過程前后歷時兩年,這是項維仁耗時最長的一部作品,從起居、衣飾到建筑等都緊扣歷史,人物造型也做了好幾遍。他還嘗試把很多現實人物的元素加進去。項維仁說:“我還專門去請教過一位相面先生,聽他講述不同人物性格與外貌之間的關系,然后從中總結規律,加入創作當中。”
因為下足了功夫,《唐太宗》從正式創作到出版,畫稿一點都沒改。這一過程也讓項維仁深刻地明白:“畫連環畫,畫家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是導演,又是演員,還是布景師、服裝師……知識越豐富、想象力越豐富,畫面就越豐富,越生動。”
1980年,山東人民美術出版社約項維仁畫《唐賽兒》。唐賽兒是誰?她是明朝的一位奇女子,農民起義軍首領,活動范圍在今濱州、濰坊、青島等地。次年,《唐賽兒》榮獲全國第二屆連環畫評獎繪畫創作二等獎。這是他拿到的第一個全國大獎。此后,各種獎項紛至沓來。
項維仁坦承,當時畫連環畫主要是為了賺稿費。那時,他家境貧寒,兄妹四人,他是老大,每月工資不到30元,而連環畫的稿費是每幅4元。他清楚記得,1979年結婚時,朋友湊份子每人兩元。結完婚他去了趟上海,正趕上出版社發《唐太宗》的稿費,總共760元。“那真是一筆巨款啊!”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畫工筆人物,情愿“自討苦吃”
畫完《唐賽兒》,全國各大出版社的約稿越來越多,項維仁桌上是一摞摞的腳本。“我都是業余時間創作,白天照常工作,夜里才起稿。尤其是到了勾線上色時,要一氣呵成,往往每天熬到凌晨兩點后。”
當時的連環畫市場非常火爆,“比如我畫的《紅樓二尤》,印量應該有上千萬冊。”項維仁說。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出版社見利潤可觀,紛紛搶選題,求速成,炮制了大量簡陋粗糙的“跑馬書”。在項維仁看來,這種“跑馬書”拋棄了中國連環畫創作精心、描繪精良、構圖精美、造型精確的優秀傳統,并沒有多少藝術價值。事實上,“跑馬書”也帶來了大量的同質化競爭,很快就讓原本繁榮的連環畫市場陷入惡性競爭中,這也成為后來連環畫衰退的重要原因。
這時,項維仁在進行新的探索。1987年,他創作了第一稿的工筆仕女畫《李清照》。次年,《李清照》參加駐外使館小型中國畫展覽。對他而言,這也是一個重要節點。“我覺得,中國古代仕女代表了真善美中的‘美’字。”項維仁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各種形式的筆會興起,項維仁也裹挾其中。但他很快擺脫,專心工筆畫。很多人說他,“你這把年紀了,還費心勞力地畫工筆,不是自討苦吃嗎?”
項維仁坦然一笑,他決心“自討苦吃”,并隨時間推移,筆下人物蔚為大觀。他的工筆作品筆法精湛,造型準確,墨色明麗,氣韻生動。尤其是工筆重彩仕女畫,形成了獨特的項式風格,引發廣泛關注,成為畫廊和收藏家所青睞的對象。不少專業出版社陸續約他出工筆和線描畫冊,至今已出版了18本。項夫人說,“他就是個畫癡,除了畫畫什么都不感興趣”,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他才知道撲克牌里的“大小王”是什么意思。
當代工筆人物畫大師潘絜茲偶然間看了項維仁的作品,頗受觸動,揮筆寫了一首詩,專門托人給他送來。詩曰:“顧陸張吳去已遙,丹青千載苦寂寥。項君妙筆開生面,為有傳統繼前朝。”
近年來,連環畫又重新興起之勢,還設立了專門的連環畫基金。項維仁很高興,他認為,連環畫本身就是中國特色,也最適合講中國故事,希望有更多優秀的畫家投身進來,創造出優秀作品。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