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羅志華
16通電話,一下午費心尋找、甚至報警求助……6月5日,一場醫生追著患兒看病的“大戲”在南京兒童醫院河西院區上演。為了及時聯系上患兒的家長,驚心動魄的幾個小時,牽動了醫務人員的心。在警方的幫助下,醫生終于聯系上了孩子的媽媽。得知情況后,家長立刻帶著孩子趕往附近的醫院就診。(6月7日《現代快報》) 檢查還沒有完成、疾病尚未確診,家長卻帶著患兒自行離開,且患兒信息十分缺乏,家長的電話也無人接聽。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即使找不到這名患兒,也可以理解,然而,挽救生命要遠比劃分責任重要。這名患兒盡管當時的情況尚好,但抽血化驗發現其凝血功能幾乎為零,隨時都會發生顱內出血等情況,危及其幼小的生命。
追著患兒看病,體現出醫務人員對生命的尊重。不過,這一事件最應該反思的,是當前普遍存在的無序就診狀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等就診秩序尚未建立,導致患者就醫缺乏指導,選擇醫院隨意性強,就診去向盲目。患者到專科醫院就診前,普遍不經過基層醫院和綜合性醫院的診療,向下的聯系通道十分不暢,個人信息和診療信息難以上傳下達。這就導致一旦出現緊急狀況,只能通過全城尋找等方式。
這件事反襯出分級診療的重要性,也說明連貫的診療體系亟待建立。從家庭醫生到基層醫院,從小醫院到大醫院,從綜合醫院到專科醫院,這是就診的正常次序,這個次序的任何一段被顛倒,必然會出現相應的亂象。相反,若分級診療能夠得以實施,不僅不會出現全城尋患兒的現象,而且這個孩子的病情或許早就在基層醫生的掌握之中,是否需要轉診和如何轉診,患兒家長也可以得到醫生的指導和協助,不會僅憑自身之力,抱著孩子反復在多家醫院之間碰運氣。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m.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