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中國平均結婚年齡26歲 54.3%夫妻由熟人介紹

2015-11-22 08:54   來源: 青島早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近日,全國婦聯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發布《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報告對我國城市家庭的婚姻締結模式、幸福婚姻的要素、如何構建幸福婚姻家庭等問題,進行了抽樣調查。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男性比女性高2.3歲。記者隨機調查了我市的婚姻狀況,“門當戶對”仍很重要,過半80后夫妻贊同婚前同居試婚。

  “三十而立”成常態

  多少歲結婚算晚?記者了解到,中國婦聯發布的《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男性比女性高2.3歲,四分之三的男性在25至34歲之間結婚,超過九成的女性在30歲之前結婚。其中,70后比其他代際結婚時間更晚,平均結婚年齡在29.6歲,60后、80后及90后的平均結婚年齡依次是26.3歲、26.2歲、24.3歲。

  我市的結婚狀況又是如何呢?記者了解到,市北區婚姻登記處統計數字顯示,近幾年結婚年齡段越來越集中在25歲-29歲和31-40周歲這兩個區間,占到結婚登記總人數中的80%以上,其中31-40周歲的比例達到了25%左右;而20歲-24歲和40歲以上這兩個區間,總共才占20%。根據去年前10個月的數據統計,市北區居民平均初婚年齡為31.8歲,其中男性為32.8歲,女性為30.8歲;2013年,平均初婚年齡為31.95歲,其中男性為33.1歲,女性為30.8歲;2012年,平均初婚年齡為31.2歲,男性32.3歲,女性30.1歲。

  市南婚姻登記處的工作人員表示,晚婚的人近兩年多了不少,盡管其中復婚與再婚的人數可能會拉高年齡平均數,但是綜合來看,平均結婚年齡還是后移了。

  “男主外女主內”淡化

  隨著年輕夫妻增多,“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也逐漸淡化。報告指出,近四成的受訪者認同 “女方承擔大部分家務而男方承擔大部分消費”的觀念,且相對于女性,男性對自身的期待更為傳統。“現在講究男女平等,女孩子也要工作,有工作壓力,還要帶孩子,夫妻之間肯定要追求平衡。”市民宋女士告訴記者,她在結婚前都已經和對象商議好了婚后的家務分工,她負責打掃家庭衛生,對象負責做飯洗碗,洗手間每人打掃一個月,如果誰的工作比較忙可以請求幫助,由對象代替,等不忙的時候再將這段時間補回來。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家庭因為家務問題吵架,離婚的也大有人在,婚前商議好家庭分工是必要的。”大成律師事務所的王文濤律師告訴記者,“像剛結婚的年輕小夫妻,一開始甜甜蜜蜜的,家務活女孩子也都自己承擔了。但時間一久,女孩子心理就不平衡,兩人就吵起來了。”王文濤說,總是因為這個事吵架雙方很快就會厭煩,如果忍受不了就要提出離婚。

  婚前同居比例逐年提升

  此次調查報告比較受關注的是,在持續一年的調查中,86.5%以上的受訪者與配偶在婚前戀愛時間為半年至一年,60后的初戀情結比較明顯,而70后、80后、90后受訪者中,受觀念的影響,婚前同居比例也在逐年提升,70后有44.4%的婚前同居者,80后和90后的比例分別為59.6%和57.8%。

  昨天,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我市結婚的80后夫妻,有過半的受訪者認同婚前同居這種相處方式。“我在領證前,就和我老公同居了。我覺得,如果雙方有結婚的打算,婚前同居就是一種試婚,可以幫助雙方了解彼此的生活習慣,去接受或改變一些毛病。”市民孫女士表示,通過婚前同居,她知道她對象不喜歡洗衣服,為此,他們在結婚前就商議好了婚后的洗衣問題,解決方案就是輪流洗。“這就避免了婚后相互還不知道對方的生活方式,結果導致小吵不斷。”孫女士告訴記者,婚前同居不奇怪,某種程度而言這是婚后生活的提前適應,磨合成功就走向婚姻,磨合失敗分手,也比結婚后再離婚好。他們婚前試婚同居的行為也得到了家長的認同。

  “門當戶對”仍被看重

  在家庭和社會因素上,數據顯示,“門當戶對”仍然是婚姻締結的重要因素,近七成的夫妻表明相似的經濟狀況很重要,認為社會地位的對等是締結婚姻的重要因素的比例更是達到79.8%。“我是一個不太上進的人,如果我的另一半很優秀,她可能會對伴侶的要求也比較高,這樣我會很有壓力。我還是希望兩個人差不多,哪怕日子過得不那么富裕,但還是可以相互扶持,看到彼此的成長過程。”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他感覺門當戶對的婚姻比較省心和踏實。

  昨天,記者對此做了一番調查,有55%的受訪者跟李先生持相同的觀點。“如果婆家太富有,女兒去了之后可能會不被對方家人重視。但是,如果對方條件太差,她跟著過苦日子也會受委屈。所以我既不希望女兒攀附什么豪門,也不希望她以后吃苦。只要未來女婿條件和女兒相當,人品好就足夠了。”市民鄭女士告訴記者,做家長的也是希望兒女處對象最好是門當戶對。“我認為,大家在意收入與職業的背后,是想尋找有共同話題和價值觀的另一半。大家既希望尋找可以思想交流的靈魂伴侶,也想尋找并肩前行的生活合伙人,而門當戶對的家庭更容易找到有共鳴的人。”市中心醫院心理科專家張泮民說。

  忠誠體貼理解造就幸福婚姻

  良好的婚姻締結條件只能為幸福奠定基礎,真正的和諧需由雙方共同創造。調查發現,幸福夫妻對配偶首要期望是忠誠,比例達到86.3%,除了忠誠,“體貼”與“理解”也被認為對造就細水長流的愛情至關重要。在相處的形式上,“談論有趣的想法或事情”和“重大的事情一起溝通”被視為幸福夫妻情感互動的重要舉措。調查顯示,盡管生活中偶有摩擦,但爭執也是溝通,信任才是重點。從吵架的原因來看,最引起60后關注的是“生活習慣不同”和“家庭文化和觀念差異”;而對70后、80后及90后來說,“生活習慣不同”和“溝通不順暢”則最具威脅性。

  隨著時代的推移,70后及更年輕的代際在具體事項中更趨向于與配偶商量。無論是經濟、孩子還是工作事務,“夫妻商量”都是最普遍的決策模式。在家庭經濟管理方面,夫妻雙方共同管理家庭財產的比例最高,超過四成。在房產上,夫妻共有房產最常見,但男性個人擁有房產的比例相對更高。85后及90后擁有自己名下房產的比例達60.2%。

  相關鏈接

  54.3%夫妻由熟人介紹


  記者了解到,在抽樣調查的幸福家庭中,職場上認識成為夫妻的有17.4%,曾經是同學的有18.2%,各占近兩成。專家表示,這或許與具有共同語言和相似經歷有關,雙方更容易找到共同點。不過,最主要的婚姻締結模式還是通過“熟人介紹”,該比例為54.3%。其中,因“熟人介紹”結婚最多的是70后,1980年后出生的群體則更容易出現同學夫妻,這一點比70后高出33個百分點。在其他的相識方式中,被80后廣泛接受的QQ、MSN、社交網站、相親網站等互聯網社交工具,輕松擊敗傳統婚介所,占比7.5%。總體而言,外表不是影響婚姻締結的關鍵因素,只有29.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重視對方的外表,其中男性略高。從年齡層來看,60后基本不看重“顏值”,70后中超過三成的表示比較在意對方的外表。

  本版撰稿 記者 徐棟

   [編輯: 林永麗]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