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日,王顯明的家人在捐贈證明上簽字。齊魯晚報記者陳曉麗攝
2012年8月15日,王顯明老人在填寫遺體(角膜)捐獻申請登記表。齊魯晚報記者李鋼攝(資料片)
齊魯晚報記者陳曉麗
1日中午12點30分,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原山東中西醫結合大學)創辦人王顯明教授遺體捐贈儀式在該校舉行,萬余名師生為他送行,其中很多人專門從外地趕來。據介紹,王顯明教授是2012年8月15日與濟南市紅十字會正式簽下遺體、器官和角膜捐獻協議,成為截至目前濟南市年齡最長的遺體捐獻者。
三年前簽下遺體、器官和角膜捐獻協議 1923年農歷七月,王顯明出生于黑龍江省巴彥縣。70多年前,當作為醫學生的王顯明第一次走進哈爾濱醫科大學的解剖實驗室時,就對著實驗室里供學生實習使用的遺體深深鞠躬。從那以后,王顯明就對供醫學研究的遺體產生了特有的尊重。“諸葛亮曾表示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要把它改成‘鞠躬盡瘁,死而不已’。”隨著年齡的增長,王顯明決定將遺體捐獻給中西醫結合事業,繼續為醫學事業做貢獻。
2012年8月15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7周年,王顯明選擇在這一天簽署遺體、器官和角膜捐獻協議。
王顯明曾經表示,自己選擇這個日期是有意義的,“從小學啟蒙到大學畢業,我都是在日本軍國主義占領東北14年中度過的,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蠻行為,也親自體會到了生活在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
“他這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很早以前就有計劃的。”對于王顯明捐獻遺體的行為,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院長王學周告訴記者,“他說過要把自己的骨骼都串起來,就掛在學校解剖室里,讓所有醫學生都可以用于學習。”
退休后利用稿費創建中西醫結合大學 1945年,王顯明畢業于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院,東北全境解放后,進入關內,他先后擔任過軍隊高層領導的保健醫生、濟南鐵路局中心醫院醫生及科主任。1955年,他被選送到上海中醫藥大學由國家衛生部主辦的第一期中醫研究班學習,至1959年畢業,從而成為我國第一批中西醫結合工作者。
山東中西醫結合大學(現改名為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是王顯明退休后創建的,“一般人到了這個年齡都是頤養天年,王老為了傳承中醫,利用自己平時的稿費創建了這所學校,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全省第一所民辦高校。”王學周回憶說,稿費當時一共只有兩三萬元,王顯明幾乎是白手起家,經過30余年一直發展到現在。“因為還處于改革開放初期,不少人當時都表示不理解和不認可,經歷了難以想象的艱難。”“懸壺濟世七十載,自費興學三代功”,這句話描述的正是王顯明的一生。如今,王顯明的兒子和孫子都在這所學校工作,可以說是三代人共同建校治學。
“當我走到人生的最后,不要哀樂也不要眼淚” 在學校創辦以后,由于當時中西醫結合專業教育沒有現成的教材,教學遇到了困難,王顯明便自己動手編寫教材。當時沒有電腦,王顯明只能用鋼筆、圓珠筆逐字逐句地寫到稿紙上。起草時,由于經費緊缺,只能從印刷廠或造紙廠買廢紙使用。
經過艱辛努力,王顯明終于完成了30多本、累計1800余萬字的教材。后來,這套教材被廣泛發行使用。除此之外,王顯明還發表了眾多論文和專著,有些已經在海外發行。
“當我走到人生的最后,希望大家用歡笑和掌聲為我送別,不要有哀樂,不要戴黑紗,也不要有眼淚。”王顯明生前曾經這樣說。
4月28日22時38分,王顯明因病搶救無效離世。遵照他的遺愿,捐贈儀式現場非常樸素,一萬余名師生在捐贈儀式結束后向王顯明的遺體告別,其中不少人是從外地專程趕來。
據濟南市紅十字會介紹,目前濟南市已經有1913人加入了遺體捐獻志愿隊伍,王顯明是濟南市紅十字會第197例遺體捐獻者,也是截至目前濟南市年齡最長的遺體捐獻者。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