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似乎成了時下國人最大的
鄉愁。有
故鄉者,歸故鄉。哪怕山高水長,千難萬阻,也要回去;沒有故鄉者,去他鄉,但心中的那縷鄉愁,剪不斷,即便在天涯海角,也魂牽夢繞。平時,大家“生活在別處”,為生計,為事業,不得不離開各自的“原鄉”,到城市,到他鄉打拼。心中的那份鄉愁日積月累地發酵,在春節時噴薄而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的春節會跟一年一度的人口大遷徙聯系在一起。
越是在現實中缺少的東西,越是在心里渴求。為了生計,為了發展,大家背井離鄉,扎堆在城市中打拼,拼的是什么?是物質或者可以折算成物質的東西。但心中最柔軟的那塊卻不是“硬”東西可以彌補的,最柔軟的那塊東西就是我們文化和精神需要。在很多時候,這種文化和精神之需被置換為“鄉愁”,存儲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鄉愁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鄉愁是小我的,與個人的血親傳統和成長記憶有關;而廣義的鄉愁則是文化的。
改革的農村也是開放的農村,中國遭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農村不可能處變不驚,功利的城市不能要求農村守住清純。換句話說,有什么樣的城市,就有什么樣的農村。在城市包圍農村的今天,準確地說,在城市文化包圍農村文化的今天,農村還能寄存多少城市人的鄉愁?在城市出現文化空心化的大趨勢面前,農村文化即便有,也會越來越稀薄。要讓農村留得住鄉愁,僅靠幾個盆景顯然不夠,需要從大的文化戰略和發展戰略高度去考慮。
2月25日《南方都市報》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m.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