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海英 近日,陸續有福建網友爆料稱,原來的“和諧號”動車組陸續更名,有的變成了“中國聯通號”,大呼“神奇”。記者從鐵路部門獲悉,動車組被冠名確有其事,這是鐵路部門為推進走向市場的創新舉措。(7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動車組冠名市場化,對此其實不必驚詫。幾年前,就有一些地方的公交站點實行商業化冠名了。既然公益色彩比較濃厚的公交車系統都可以市場化冠名,本身商業色彩就很濃的動車組冠名市場化,也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再說,動車組列車都叫“和諧號”也顯得單調。而冠名市場化,則能為鐵路系統增加收入。
可能在一些人看來,中國鐵路目前還是“人民鐵路”,具有公益的成分,不應該太功利化、商業化,否則,鐵路會越來越趨利化,商業化之路會越走越遠。但在筆者看來,動車組市場化、商業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動車組列車把普通列車“擠”出市場,低收入者乘坐普通列車的權利被剝奪。
客觀地說,動車組冠名市場化非但不是什么壞事,而且是好事。一方面表明鐵路方面的市場化意識越來越高,這有利于促進市場競爭,提高鐵路服務水平。另一方面,類似動車組冠名市場化這樣的舉措,顯然能為鐵路系統增加收入,或有助于提高鐵路運能,或有助于鐵路系統還債。
不過,動車組市場化改革不能僅限于商業化冠名,關鍵是在票價等方面推進市場化改革。因為票價問題不僅關乎乘客利益,也關系到鐵路系統利益。盡管從去年起,高鐵票價開始打折,但節假日及周末均不打折,公眾最期盼的二等座票價也巋然不動,即使可打折車票,最多也就打7折或8折。
也就是說,雖然高鐵票價打折是市場化的一種折射,但距離真正的市場化還有很遠的距離。比如,飛機票不僅打折幅度很大,而且在打折的時間、覆蓋面等方面更為自由,而動車組列車寧愿空座 、空廂,也不愿意大幅打折。這反映出鐵路方面的市場意識還有待提高,有關方面對動車組票價管理太死板。
什么時候動車組列車票價可以像飛機票一樣打折,動車組才真正實現了市場化。另外,在車票銷售方式上,高鐵還是壟斷式的,而機票代售點很多,方便乘客購票。進而言之,要想讓動車組真正走向市場化,必須讓市場來配置資源,打破鐵路壟斷經營,像民航一樣允許市場競爭。當然,目前部分民航線路也存在壟斷,必須進一步打破。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m.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