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本江和妻子對鎮衛生院的條件很滿意。
剛剛出臺的青島新醫改政策中提到,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2009年編制完成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布局規劃,在鞏固縣級醫院和鎮衛生院達標建設成果的基礎上 ,進一步探索實行縣級醫院 、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模式。這種市、鎮 、村衛生一體化的管理模式3年前就已經在膠南開始推廣,那里的老百姓已經提前嘗到了甜頭。推行三年來,老百姓有哪些實惠?9月12日,記者趕赴膠南市進行了探訪。
>>>村民 花費千元能報七成 9月 12日,記者來到膠南市瑯琊鎮衛生院,在住院部的二樓見到了正在輸液的村民肖維苗大姐。“看著不像有病的樣吧,剛住進來時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據醫生介紹,今年44歲的肖大姐家住瑯琊鎮西洼村,半月前突發急性胃炎,還伴隨著腦血管痙攣,肖大姐疼痛難忍,被家人送入膠南市人民醫院,那里的醫生為肖大姐做了診斷后,聽說她是瑯琊鎮的居民,就建議她回鎮衛生院治療。
“說實話,當時對鎮衛生院的水平真有點不放心。”肖大姐說,沒想到治療效果還挺好,剛開始頭暈、看不清,也不敢睜眼,由于胃疼肚子脹得老高,經過治療,僅兩三天各種不良癥狀就減弱了。“每天住院費只有15元,包括床位費8元 ,診查費5元 、護理費2元 ,比住旅館還便宜。”肖大姐高興地說,現在病好了,可她還想多住兩天鞏固鞏固,家里人和她開玩笑說住恣了,賴著不肯走。“在這里不光住院便宜,看病也劃算。”肖大姐說,這次她看病花了近千元 ,參加了新農合,能報銷70%。“花300多元能看病八九天,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實惠 手術費省了八千元 在另一間病房里,記者見到了剛剛做完胃大部切除手術的瑯琊鎮62歲的村民陳本江大爺。“在這里做手術才花7000多元,通過新農合還能報銷70% ,要是去市級醫院做手術起碼得兩萬元 ,只能報銷50%。”陳大爺伸出指頭,給記者算著,這一下能省下近8000元呢。“在這里,8000元錢抵得上全家好幾口人一年的收入了。”
陳大爺20天前在膠南市人民醫院查出得了胃潰瘍,因為怕花錢,陳大爺舍不得動手術,就來到鎮衛生院打針消炎。醫生得知陳大爺的病情后 ,建議他做手術進行徹底治療 ,以免病情加重。考慮到陳大爺的經濟情況,提出邀請市級醫院專家來鎮衛生院為老人動手術,這樣既能保證手術的成功率,還能為老人省下一筆錢。“手術很成功,專家還定期過來查房,問問恢復得咋樣。”陳大爺說,在鎮醫院花最少的錢,就能享受到大醫院的高超醫術,對老百姓來說很實惠。
>>>轉變 衛生院軟硬件升級 “前幾年這里的病號少得可憐,好不容易來一個,醫生還不得拼命地使勁。”瑯琊鎮衛生院的王淑國主任告訴記者,在推行市鎮村衛生一體化之前,鎮衛生院的患者少得可憐,一天只有上午能有兩三個來看病的,到了下午多數醫生閑得只能喝水看報紙。“當時每月的工資只有六七百元,有時候還拖好幾個月不發。”王主任說,醫生養家都難,哪有心思用在服務病人上。
“因為投入不足,待遇低,醫學院的大學畢業生大多不愿來鎮衛生院,留不住人才,老百姓看病難,同時導致‘以藥養醫’的情況惡性循環,讓病人也對醫療條件和技術存在懷疑 ,膠南市大多數鎮衛生院長期處于不死不活的狀況。”膠南市衛生局副局長胡美霞告訴記者,從2006年7月 1日開始,膠南市衛生局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在對衛生院的人員、設備、資產等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將全市政府辦的鎮衛生院的人員、業務、經費等全部劃歸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管理。還由政府出資1223萬元為鎮衛生院配備了X光機、半自動生化分析儀、救護車等。2007年和2008年,累計投入2797.77萬元對鎮衛生院進行了重建、擴建和修繕。
除硬件外,膠南市財政還承擔了全市所有鎮衛生院職工50%的工資和失業、醫療、養老保險。“政府的投入讓衛生院的職工吃上了定心丸。”瑯琊鎮衛生院的院長許學兵告訴記者,醫生的工資從改革前的每月五六百元,增加到現在的二三千元 ,醫生的收入有了保障,“以藥養醫”的情況明顯減少,還引來了“金鳳凰”——一些優秀的應屆醫學本科畢業生也開始選擇來鎮衛生院工作,醫生也開始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為病人服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