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搶占虛擬現實技術高地
◇中國在虛擬現實標準領域實現了從“采標者”到“制標者”的身份轉變,有利于增強我國在全球虛擬現實領域的話語權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凱
在元宇宙這一全球科技競爭的新賽道上,位于青島的元宇宙中試平臺,正加速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體系。
始建于2022年的青島元宇宙中試平臺,是目前全球規模較大的同類平臺之一,在虛擬現實整機研發、核心零組件迭代、生產工藝優化、行業相關標準制定等多個維度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驗證微米級制造
虛擬現實整機及其關鍵器件作為消費電子領域的尖端產品,結構復雜,加工及組裝難度大。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青島)主任、青島元宇宙中試平臺負責人嚴小天說,“如果不經過中試直接量產,產品設計、工藝設計中的缺陷可能導致量產線體作廢。”
以高端頭顯的制造工藝為例,僅傳感器就有數十個,有限的設備體積大大增加了加工和組裝的難度。包括硬件組件的高集成度與精密設計、結構設計的緊湊性與多維度約束、材料與工藝的特殊要求等,需要微米級加工精度與多工藝融合。
對于微米級,嚴小天解釋,例如光學顯示系統精密加工需控制曲率半徑誤差(5μm以內)和表面粗糙度(Ra<0.002μm),采用五軸點膠系統+視覺動態補償技術實現微米級膠線軌跡規劃,顯示屏與光學透鏡的對位誤差需控制在<10μm,需在無塵環境下通過激光對準儀完成。這樣的工藝需要在中試平臺反復驗證。
中試平臺提供的不僅是生產能力,更是一套完整的驗證體系。
以下一代混合現實設備為例,視頻透視技術是關鍵,需要分模塊研究環境感知、實時渲染與補償、虛實融合、多模態人機交互等4個環節,進行技術突破,再樣機開發,通過對硬件性能、軟件兼容性、用戶體驗等維度的全面測試與優化,降低設備眩暈感、提升沉浸感、提升定位精度。中試平臺將原本需要6~8個月的設計驗證周期縮短至2~3個月。這種“加速器”效應,使中國虛擬現實企業的產品迭代速度快于國際同行。經過技術成果轉化,設備將在工業、醫療、教育等領域開展示范應用。
構建自主可控工具鏈生態
青島中試平臺是物理空間上的生產線,更是技術攻關平臺。
元宇宙內容開發工具目前仍以國外產品為主導,實現這些工具鏈自主可控成為我國元宇宙產業亟需突破的關鍵共性技術方向。
記者采訪了解到,瞄準開發工具自主可控,平臺技術團隊自主研發了一套具備低學習成本優勢的實時3D交互內容開發工具,支持國產信創平臺運行,兼容國產虛擬現實硬件生態。這一突破不僅替代進口軟件,更構建了自主創新生態。
平臺團隊對不可及、不可逆、高風險、易損耗的應用場景進行深度挖掘,以構建滿足專業性、易用性和兼容性的工具引擎為目標,研發核心引擎關鍵技術和平臺,優化提升3D數字內容的呈現效果和適配性,解決元宇宙內容開發工具“卡脖子”問題,實現國產化替代,在高端裝備設計等領域實現自主可控。
“國外的主流開發工具功能強大,但在適配國產硬件時往往存在兼容性問題,而且數據安全也無法保障。”嚴小天說,青島元宇宙中試平臺面向國產化需求迫切的使用場景,以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針對關鍵領域提供標準編制、軟件研發、軟硬件集成、工程服務、內容創編、業務驗證等全流程、多維度業務支持。
在全球產業生態中
植入中國技術基因
長期以來,虛擬現實領域的國際標準主要由歐美企業主導,中國產品往往處于被動跟隨的位置。青島元宇宙中試平臺通過系統性、專業化的測試驗證能力,努力改變這一局面。
據嚴小天介紹,中試平臺為整機及關鍵零組件提供系統化測試環境,能夠生成高可靠性的性能數據、技術指標,驗證設備的刷新率、分辨率、延遲、定位精度等關鍵參數,這些數據可作為制定相關標準的技術依據,確保標準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基于領先的中試能力,青島元宇宙中試平臺可以重點驗證我國自主研發的近眼顯示、人機交互等元宇宙核心技術,形成技術規范并推動其形成相關國家、國際標準。截至目前,團隊已參與元宇宙相關標準12項,包含1項國際標準、6項國家標準、5項團體標準。其中,平臺重點參與的《信息技術虛擬現實頭戴式顯示設備通用規范》已發布實施。“這標志著中國在虛擬現實標準領域實現了從‘采標者’到‘制標者’的身份轉變,有利于增強我國在全球虛擬現實領域的話語權。”嚴小天說。
標準競爭實際上是技術路線競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郝愛民說,通過中試平臺的大規模驗證,我國能夠證明自主技術路線的可行性,進而推動其成為行業普遍接受的標準,在全球產業生態中植入中國技術基因。
破解“雞生蛋蛋生雞”困境
元宇宙技術的價值最終體現在應用場景中。青島元宇宙中試平臺的獨特優勢在于其支持從零組件到整機再到內容應用的全流程試制能力,形成了一個閉環創新系統。
比如,一款工業領域應用的頭顯,平臺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提供頭顯從原型設計,到中試生產,再到工業仿真培訓應用解決方案的全流程定制化服務支持,實現高質量、高效率虛擬現實體驗,滿足MR、3D渲染、操作仿真等技術集成能力驗證。
平臺還為新技術的市場化提供“安全試驗場”。新型顯示技術、空間定位系統、沉浸聲學模組等創新成果可在這里驗證可行性和市場適應性。
這種全鏈條賦能模式有利于解決元宇宙產業“雞生蛋蛋生雞”困境——硬件廠商等待內容生態豐富才敢大規模投產,內容開發者等待硬件普及才愿投入創作。中試平臺通過同步驗證硬件性能和內容適配性,加速了整個產業的良性循環。
隨著元宇宙從概念走向務實,全球產業正在進入以技術實力和商業價值論英雄的階段,專業化中試平臺的價值將進一步凸顯。在元宇宙這樣的融合性產業中,這種新型創新基礎設施比單一技術突破更具戰略意義。郝愛民說,“元宇宙不是某一個產品或技術的革命,而是一整套技術體系的協同進化。青島元宇宙中試平臺是整個產業生態不可或缺的‘基座’。”中國正在通過建設專業化的中試驗證能力,構建從核心技術到產業標準再到應用生態的完整創新體系。
(《瞭望》2025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