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兩創’·政協在線”丨濟南市政協助力文化“兩創”:把文化好風景“商量”出來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9月2日下午,“文化‘兩創’·政協在線”網絡主題宣傳采訪團走進濟南市政協,通過現場采訪與座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集中采訪,探尋濟南市政協“商量”助力文化“兩創”的新路徑。
濟南,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90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4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有著底蘊深厚而獨特的泉水文化和名士文化,同時,還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黃河文化、大舜文化、紅色文化、曲山藝海、非遺、飲食、園林、傳統居民建筑以及節慶等諸多文化元素,共同構成了濟南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體系。
據介紹,為推動文化“兩創”工作,濟南市政協立足品牌協商平臺開展了一系列專題“商量”。有1300多年生產栽培歷史的平陰玫瑰被增選為濟南第二市花,興旺了玫瑰產業,提高了花農和企業收入;泉水直飲工程已讓38萬市民喝上了清冽的泉水,到2030年將能覆蓋70萬戶,供水服務200萬人;大明湖南岸及西護城河改造提升工程“爆改”大明湖,實現了透綠見湖、城湖一體,大明湖景觀與濟南古城聯動了……這些都是“商量”促成的喜人成果。
濟南市政協自 2017 年創辦“商量”這一協商民主平臺以來,每年確定 8—10 個主題,邀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市直部門代表和市民代表參與,深入開展調研,在推動協商民主發展、促進問題解決、凝聚社會共識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濟南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許多成果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重視和采納,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
同時,濟南政協充分發揮委員在政協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各種考評激勵機制,激發委員履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24年,濟南市政協已收到委員關于文化建設方面提案62件,如,劉慶華委員“關于加快明府城片區打造特色標志過程中活化利用的建議”,葉霖委員“關于提升老城區街巷文化標識,彰顯濟南城市特色的建議”,扈書乘委員“關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濟南黃河文化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等。此外,每個委員每年至少參加一次政協組織的調研視察活動,有的委員常年活動在政協商量平臺及專委會的工作中。
在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采訪現場,濟南市政協常委、濟南規劃設計院院長邵麗以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提升和剛結束不久的大明湖南岸“透綠見湖”改造為例,與記者分享了自己以政協委員和城市規劃工作者雙重身份全程參與濟南古城保護提升工程的經歷。邵麗表示,近兩年古城保護提升工作得到系統化顯著推進,也得益于濟南市政協的積極推進。大到整個片區空間的劃分,步道的設計,小到一個把子肉冰激凌、黃河大米冰激凌的創意,專業領域委員的意見建議、市民的訴求、政府部門的反饋都通過“商量”平臺積聚成政協智慧,融進了濟南古城保護提升規劃中。
此外,濟南政協立足實際,廣征博采,充分發揮政協文史資料的“存史、資政、團結、育人”功能。先后征編《人文濟南叢書》《新時代濟南政協文史叢書》《濟南古城叢書》等。繼《濟南古城·概覽篇》出版發行后,今年濟南政協還將出版發行《街巷篇》《名士篇》,致力于將濟南的名士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描繪出更絢麗的文化好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