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員切莫陷入“隔餐酒”與“隔夜酒”的酒駕誤區中 酒協呼吁:理性文明 拒絕酒駕
由全國刑事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制定的《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異丙醇和正丁醇檢驗》(GB/T 42430—2023)國家標準將于2024年3月1日起實施,新國標中酒駕檢測樣品(標本)與檢測精度均發生變化,對于打擊酒后駕車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威懾作用。中國酒業協會特別提醒,駕駛員切莫陷入“隔餐酒”與“隔夜酒”的酒駕誤區,并呼吁:“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請時刻牢記‘理性文明、拒絕酒駕!’”
據介紹,新國標中酒駕的檢測樣品(標本)有所變化,酒精檢測不再局限于血樣標本,而是可以通過尿液進行檢測。除此之外,其他的可參照物,也可以作為分析測試樣本,檢驗方法和檢測標本更加多樣靈活。
同時,新國標在使用呼氣式酒精檢測儀的基礎上,還參考了國際上關于酒駕檢測的做法,引入血液酒精含量閾值和呼氣酒精含量閾值兩個標準。通過檢測,如果司機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0.2毫克/毫升,或混合氣酒精含量超過0.1毫克/毫升,將被認定為酒駕。新國標引入了酒精含量閾值的檢測方式,提高了酒駕的判定標準。
“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酒駕事故依然存在。中國酒業協會認為,由于酒精會麻痹人體機能,包括視覺、觸覺,影響判斷和操作能力等,讓駕駛行為變得危險。視覺方面,一般人在正常狀態下的視野可達到180度,但如果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0.08%,視野就會縮小;駕駛員的手、腳觸覺能力在飲酒后會大大降低,可能導致駕駛員無法正常控制油門、剎車及方向盤;飲酒后,駕駛員對聲、光等刺激的反應時間延長,無法準確判斷距離和速度;飲酒后駕駛員會出現困倦、短暫睡眠等情況,無異于“閉眼開車”,極易發生交通事故。
同時,酒精會麻痹人的心理,讓駕駛員輕視甚至無視酒駕的危害。因此,中國酒業協會提醒,駕駛員應避免陷入“隔餐酒”與“隔夜酒”的酒駕誤區。由于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速度取決于個體差異及酒精攝入量,人的體質不同,酒精的代謝速度也不同,因此某些司機在中午或晚上喝酒,休息一段時間或一個晚上后,以為酒精已經代謝完畢,繼續開車,實際上還處于“人醒了,酒沒醒”的狀態。
除此之外,少量飲酒的駕駛員也不能抱有僥幸心理,一些駕駛員認為“不會那么巧碰上交警”,甚至還有駕駛員認為“就開一小段沒事”。喝酒不開車是駕駛員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安全意識。特別要明確的是,酒駕認定標準與酒量大小沒有任何關系,酒量大的人飲酒后即便神志清醒,血液中酒精含量也可能達到酒駕或醉駕標準,根據酒量大小來判定是否酒駕,是毫無科學依據的。